說到和田玉世界里的鬼斧神工,那就當屬“薄胎工藝”了!輕巧秀麗,薄如蟬翼,輕若鴻毛,亮似琉璃,是玉雕行業中深的技藝。
如果想要好好了解薄胎工藝,那咱們先說說“帝王之玉”——青玉。
青玉雖在和田圈中價值地位低,也是因為它的特性:產量高,塊頭大。其實,青玉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特別悠久的一個玉種,也因為其色澤沉穩內斂的特性,加之原料塊頭大,多用于器皿制作、玉璽雕刻、大型爐鼎上??梢杂猛ㄋ椎脑拋碚f:一只60克左右的小茶杯,就需要用到兩到三個鐲心料的量,所以制作器皿是極其廢料的。
其實,薄胎工藝早在我國唐朝時就已經有了。在唐朝時期,人民生活富足,各行業都是鼎盛狀態。特別是手工藝品的發展讓玉器手藝得到了特別大的提升,典型代表就是薄胎工藝了。在唐代,人們的生活比較精致,玉器趨勢也多以小且精致的方向去發展,再加上佛教文化的影響,喜歡雕琢一些帶有蓮花香草紋的一些薄胎碗、杯、盅等器皿。
到了宋朝,因盛行仿古玉器,薄胎工藝就逐步走向了低落,在文字記載方面都微乎其微。再往后,元代也不太喜愛這樣“輕盈”的工藝品,技藝又走向沒落。
直到到了乾隆年間,薄胎工藝才算是大放光彩,找到了它命中的伯樂!“薄遏片刻銖,輕于舉鴻毛,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這是乾隆對薄胎器皿的稱贊。
乾隆愛玉,人盡皆知。不僅給自己的十二個兒子都取名為“玉”的寓意,還在自己的后宮里收藏總計約三萬余件的玉器收藏,甚至還動用自己的私房錢去民間收購玉石玉器!可謂“我為玉狂”!
而在這眾多的玉器中,乾隆對薄胎工藝器皿可謂“偏愛”了。因為當時技術不夠成熟,薄胎成功率低,所以每成功一件,乾隆皇帝就作詩一首以作紀念。自乾隆三十三年至六十年間,乾隆皇帝作了贊詩三十余首。也就是說,這幾十年中,也就成功了三十多件薄胎玉器!然而薄胎玉器的制作復雜,耗時耗工,乾隆去世不久,這種工藝再次失傳,直到上世紀30年代,北派宗師潘秉衡致力于研究恢復這項工藝,其后這種工藝才漸漸回到公眾視線。
薄胎玉器主要以盤碗杯居多,比如各種薄胎茶杯、菊花瓣盤、白玉壓絲嵌寶碗等,其次便是瓶、壺之類的作品。薄胎工藝多選用青玉,除了青玉體量大,塊頭大之外,更因為薄胎工藝所做出來的玉器器皿壁都很薄,胎薄透光,使得青玉缺少了其沉悶的性格,變的流光溢彩!
薄胎器皿的雕刻,對技術要求主要有三點:
?、?胎壁厚薄一致,薄到什么程度則依玉質、玉色和造型而定(當然,胎壁越薄,工藝越好,價值越高);
?、?掏內膛不能留死角(需圓潤,外圓內圓);
?、?器外的刻花點綴要與器具的輕盈特色相符,和諧一致。只有當造型各部位厚薄一致時,才能反映玉質色澤一致。所以,厚薄均勻也是評價薄胎工藝是否合格的重要標志。
總之,薄胎工藝每一步都可謂“如履薄冰”,十件里面只有三到四件成品誕生。薄胎工藝作為中國玉雕技藝的驕傲,放眼世界,它都是雕刻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所以,希望它能永遠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