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乾隆帝,大家都知道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權力時間長的皇帝,也是長壽的皇帝,更是民間故事傳聞多的皇帝。在近幾年乾隆帝可謂在我國影視劇上大放光彩,各位導演將乾隆帝的愛恨情愁拍出一部部電視劇讓我們更加的了解他。乾隆帝興趣愛好廣泛,除了喜愛“下江南”,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玉癡”,自己的私藏品達到了一萬余件有余!
愛“美玉”勝過愛“美人”的乾隆帝,“玉癡”到什么地步?
眾所周知。乾隆帝一共十七個兒子:
1.皇長子:愛新覺羅·永璜(1728—1750),璜:古代一種玉器,半圓形。
2.皇次子:愛新覺羅·永璉(1730—1738),璉:古代祭祀時盛食糧的玉皿。
3.皇三子:愛新覺羅·永璋(1735-1760),璋:指一種從縱向分成兩半的玉器,形狀像半個圭。
4.皇四子:愛新覺羅·永珹(1739-1777),珹:為玉名,美珠。
5.皇五子:愛新覺羅·永琪(1741-1766),琪:美玉。
6.皇六子:愛新覺羅·永瑢(1743-1790),瑢:佩玉相碰的聲音。
7.皇七子:愛新覺羅·永琮(1746—1747),琮:古時的一種玉器。外邊八角形,中間有圓孔。
8.皇八子:愛新覺羅·永璇(1746—1832),璇:美玉。
9.皇九子:愛新覺羅·永瑜(1748年—1749年),瑜:美玉,玉的光彩。
10.皇十子:愛新覺羅·永玥(1751年-1753年),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珠。
11.皇十一子:愛新覺羅·永瑆(1752-1823),瑆:玉光。
12.皇十二子:愛新覺羅·永璂(1752—1776),璂:古代皮件縫合處的玉飾。
13.皇十三子:愛新覺羅·永璟,(幼殤),璟:玉的光彩。
14.皇十四子:愛新覺羅·永璐(1757—1760),璐:美玉。
15.皇十五子,愛新覺羅·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琰:雕飾的美玉。
16.皇十六子,愛新覺羅·永?(1762—1765),?:中華字海以及異體字典均沒有錄入這個字
漢典網上有,但沒有讀音和意思。但是偏旁來看,也不難看出,和玉石是有一定關系的。
17.皇十七子,愛新覺羅·永璘(1766—1820),璘:玉的光彩。
十七個兒子的乾隆帝,其中十六個名字有明確玉石的含義在內,這可真是“我為玉狂”!
乾隆帝使用過的和田白玉碗
咱們接著來說說,乾隆帝的吃穿用度方面。有人可能問了:“兒子取個名字嘛,融入個人興趣愛好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兒,他總不可能生活吃穿住行都用和田玉不是?”錯!大錯特錯!如果不是吃穿住行樣樣用和田,怎么能彰顯出“玉癡”的身份呢?!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和田玉,在我國清代可謂發展到了頂峰!無論是玉質,還是加工手藝,雕刻工藝那都是頂好的。在古玩界,只要你說一句:“我這可是乾隆工”,那你的寶貝價格直翻十倍沒問題,這一切自然得歸功于乾隆。
乾隆食用玉碗,玉盤;枕有玉枕;身上的配件兒無一不是為和田,把件兒也尤為喜愛白花花的玉如意!
乾隆愛玉不僅只單單的收藏,若論收藏,故宮一半以上的玉器都是他的,他還喜歡親自設計參與,真是潮流感一絕。乾隆喜歡仿古玉,不過他的仿和我們理解的仿有些不同。比如,乾隆喜歡一件古玉,他會再一次的融入現在的元素改良設計,擁有了古時的意味,也不失當時的潮流。
比如這件乾隆仿漢代韘形佩,他將它做了一下創新。韘原本是戴在手指頭上拉弓射箭的,所以帶孔,到了漢代演變成雞心佩,成為佩飾;到了乾隆又創新,把它做成合符——兩塊佩可以分開,也可以像榫卯式地插在一起變成一塊。他做過很多合符,工都非常精致。(看下圖)
除了這些,還不得不提到,乾隆為歌頌詠玉作詩八百余首!深知自身愛好弱點也為了保護和田資源,還明令禁止過不得上貢和田玉討好。雖然后面也隨著一位大臣進貢了一件大型羊脂白玉的玉如意而不了了之,但乾隆在這之后總會自掏腰包出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藏自己喜愛的玉石。
這樣一位乾隆帝,是不是又刷新了你對他的認識呢?其實從古至今有很多像乾隆一樣的玉癡,他們迷戀著和田玉,也迷戀著其背后的玉石文化。不過我在這里倡導大家理性玩玉:和田雖好,切莫貪心,畢竟我們沒有乾隆帝的財力支撐吶!